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和健身方法

2022-09-10 03:30:03 浏览

  起源于道家的太极拳,运用道家的哲学、养生理念,经过六百余年的实践,对养生、健身有着丰富的经验,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。是科学健身的典范。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太极拳的健身原理。供您阅读!

 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

  太极拳练习也遵循了传统的中和法则,在意以引气、气以引形的同时,需尽力做到动作协调、连贯圆融、形神合一、内外相济。具体要求是:呼吸自然、意引动作;上下相随、重心稳定;连绵不断、劲力完整。其要点是:上体不可前俯后仰,胸部必须宽松舒展,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线,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,动作的速度要均匀协调。因为只有身体正直,才能气息通畅、气流全身,达到良好的收功效果。太极拳轻松柔和、圆活自然、连贯持续、中正和谐的习练原则,也相应地会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。面对社会压力,人们往往有不同的应对方式,这与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。有些人善解人意、为他人着想,能够维持正常而积极的人际关系,易于适应环境变化和接受新事物,并且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与生活态度,有些人则相反。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,太极拳不仅可以建立这种基础,而且可以提供天人和谐的心理支柱,培养“心定气和,遇事不惊”的品质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。

  从医学角度而言,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。通过调节人体动作,可以导引人体气血的运行和呼吸的变化,并可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。太极拳要求身体放松而肢体缓慢适当用力;运行时似有停顿而实则动作内劲不停;起承转合自然而肌肉持续牵引抻拉;闲似行云流水而劲力不减。这种运动方式将阻塞及淤滞的经络疏通,使气血循环进入舒畅的正常状态。为了加快体内病气、浊气、阴气、邪气的清除,人体的穴位必须达到完全洞开的状态,并且通过长期不断地练功而保持它们良好的通透性,防止它们弥合关闭。这是预防疾病、治疗疾病、保持健康、延年益寿的重要基础,是传统养生学的根基所在。

  太极拳学的养生观

  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古典哲学思想和健身、养生、修身、养性等多功能的实效性,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无限的生命力,展现了它作为东方体育一颗明珠的魅力。太极拳的核心是协调、平衡、和谐。太极拳讲究“三调”——调身、凋心、调息,注重“三兼修”——动静兼修、内外兼修、性命兼修,达到“三合一”——内外合一、形神合一、天人合一,实现“三和谐”——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伦理观、人体上下内外和谐的养生观。

  太极拳顺乎自然,天人相应、相通、合一,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;坚持心静、体松、以静制动、以柔克刚、气沉丹田、抱元守一的呼吸论;树立含而不露、养我浩然之正气的道德观。太极拳属于有氧代谢、低强度的运动,符合养生法则,利于健康长寿。太极拳学是关于动静、虚实、开合、吞吐、刚柔、攻守、奇正、上下、内外、左右、进退、阴阳矛盾的辩证学说。它的运动方式充分反映了“生命的内部矛盾及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,不但对立、排斥、制约和斗争,也相互联结、依存、渗透和转化”这一规律.从而证明太极拳是一种“全身运动”和“交替运动”。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内部或机能之间,通过动静、虚实、开合、吞吐、刚柔、攻守、奇正、上下、内外、左右、进退、阴阳的交替,进行二元或多元交替运动锻炼,克服失衡的锻炼方式。

  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身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,不阴盛阳衰,或是阳盛阴衰。

 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

 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,特点鲜明。它要求以静制动,以柔克刚,避实就虚,借力发力,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,随人则活,由己则滞。“彼未动,己先动”,“后发先至”,将对手引进,使其失重落空,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,乘虚而入,全力还击。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,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,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、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,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 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,以“引化合发”为主要技击过程。技击中,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,“顺其势而改其路”,将来力引化掉,再借力发力。

  太极拳的八种劲:掤(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),捋(用于借力向后引力),挤(对下盘的外掤劲),按(对上盘的外掤劲,或作反关节拿法),采(顺力合住对方来力,或作拿法),挒(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),肘(以肘尖击人),靠(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).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。其特点:“以柔克刚,以静待动,以圆化直,以小胜大,以弱胜强”。

  全面性

 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,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,它涉及人与社会﹑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,包括古典文学﹑物理学﹑养生学﹑医学﹑武学﹑生理学﹑心理学﹑运动生物力学等,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﹑生命观﹑道德观﹑人生观﹑竞技观。

  适应性

  太极拳动作柔和﹑速度较慢﹑拳式并不难学,而且架势的高或低﹑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,能适应不同年龄﹑体质的需要,并非年老弱者专利。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,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,还是益寿养生,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,都能参与太极拳,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。

  安全性

  太极拳松沉柔顺﹑圆活畅通﹑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,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,又可避免肌肉﹑关节﹑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。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,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﹑气血受阻的可能性。

点击下页还有更多>>>练太极拳基本动作要求

  练太极拳基本动作要求

  1、头正:虚领顶颈、两目内视、鼻尖对肚脐、两耳下垂、闭口卷舌。

  2、身直:直腰扩带、虚胸实腹、尾闾下垂、背拔胸舒。

  3、脚平:脚平屈膝、松胯圆裆(四平:脚平、胯平、肩平、两耳平)

  4、手长:沉肩坠肘、两臂松展、两弘弧圆、提腕沉指根空手心,中指与曲池成一线。

  5、运动(行拳)技术要求:头身一体腰先动,脚板平吸三鼎重,肩胯肘膝两四分两两两两合,梢中根身节节通。

  6、练功四步走:收心定意。舒展筋骨。协调平衡。修身养性。

  7、练成四层劲:第一绷劲。第二整体劲。第三缠丝劲。第四化劲。

  8、阴阳要平衡、虚实要分清:要虚中有实,实中有虚。刚柔相济,动静相兼。

  练太极拳的基本步骤

  1、静坐

  上身要求如静立,下身要求坐在与小腿等高的椅子、屁股只坐三寸、两脚板与肩同宽平置地面。要天天练,要有内向思维和良性思维及立体思维(形象思维),使自己坐后浑身惬意。口诀是:一球充满二极(百会与尾闾)抻。

  2、晃海

  尾闾固定,上身直立不变地摇晃,内脏放松、过饥过饱不练。

  3、站桩(静立)

  面阴背阳,类似立正姿势,两脚跟并拢、两脚尖分开(距离以大趾高骨处为本人一拳宽)、脚板四周均匀着地脚心空吸、重心在两脚心连线中点上。膝盖微曲对大趾根。尾闾垂对足跟。掖胯敛臀、松腰竖脊、虚领顶颈(要使脊椎骨节节松开)。松肩垂肘、舒胸开掖。两臂自然下垂、小指对裤缝、指根松、手心开、两中指尖通过重心意对。头正项直鼻对脐,双眼皮下松内视、脸部肌肉全部放松、牙齿微着、舌尖轻抵上颚舌根松。气沉小腹、呼吸自然。一般站15-30分钟,如惬意可延长。济生称此“为基本健康的路线”。要天天练,要练1-3个月,使己有了一种内抻劲即内劲方可练拳。口诀是:圆锥抻满天地通。

  4、行步(猫步或叫趟泥步)

  口诀是:三足鼎立下盘重。要天天练。

  5、学六大架势

  大捋。揽雀尾。搂膝拗步。倒撵猴。云劈手。野马分鬃

  6、学九式太极

  先定步学上身动作。再学下肢动作(上肢不动)。最后合成。

  练太极拳的技巧要领

  1、虚灵顶劲

  顶劲者,头容正直,神贯于顶也。不可用力,用力则项强,气血不能流通,须有虚灵自然之意。非有虚灵顶劲,则精神不能提起也。

  2、含胸拔背

  含胸者,胸略内涵,使气沉于丹田也。胸忌挺出,挺出则气拥胸际,上重下轻,脚跟易于浮起。拔背者,气贴于背也,能含胸则自能拔背,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,所向无敌也。

  3、沉肩坠肘

  沉肩者,肩松开下垂也。若不能松垂,两肩端起,则气亦随之而上,全身皆不得力矣。

  坠肘者,肘往下松垂之意,肘若悬起,则肩不能沉,放人不远,近于外家之断劲矣。

  4、上下相随

  上下相随者,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,由脚而腿而腰,总须完整一气也。手动、腰动、足动,眼神亦随之动,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。有一不动,即散乱也。

  5、内外相合

  太极拳所练在神,故云:“神为主帅,身为驱使”。精神能提得起,自然举动轻灵。

 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。所谓开者,不但手足开,心意亦与之俱开,所谓合者,不但手足合,心意亦与之俱合,能内外合为一气,则浑然无间矣。

  6、相连不断

  外家拳术,其劲乃后天之拙劲,故有起有止,有线有断,旧力巳尽,新力未生,此时最易为人所乘。太极拳用意不用力,自始至终,绵绵不断,周而复始,循环无穷。原论所谓“如长江大河,滔滔不绝”,又日“运劲如抽丝”,皆言其贯串一气也。

  7、动中求静

  外家拳术,以跳掷为能,用尽气力,故练习之后,无不喘气者。太极拳以静御动,虽动犹静,故练架子愈慢愈好。使则呼吸深长,气沉丹田,自无血脉愤张之弊。学者细心休会,庶可得其意焉。

  8、松腰

  腰为一身之主宰,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,下盘稳固。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,故曰:“命意源头在腰际”,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。

  9、分虚实

 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,如全身皆坐在右腿,则右腿为实,左腿为虚。全身皆坐在左腿,则左腿为实,右腿为虚。虚实能分,而后转动轻灵,毫不费力。如不能分,则迈步重滞,自立不稳,而易为人所牵动。

  10、用意不用力

  太极拳论云:此全是用意不用力。练太极拳全身松开,不便有分毫之拙劲,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,然后能轻灵变化,圆转自如。

 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?盖人身之有经络,如地之有沟壑,沟壑不塞而本行,经络不闭则气通。如浑身僵劲满经络,气血停滞,转动不灵,牵一发而全身动矣。

  若不用力而用意,意之所至,气即至焉,如是气血流注,日日贯输,周流全身,无时停滞。久久练习,则得真正内劲,即太极拳论中所云“极柔软,然后极坚刚”也。

 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,臂膊如绵裹铁,分量极沉。练外家拳者,用力则显有力,不用力时,则甚轻浮,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。不用意而用力,最易引动,不足尚也。


看了“太极拳的健身原理”文章的人还看了:

1.太极拳学的养生观和健身原理

2.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

3.太极拳原理与修练

4.太极拳的健身和健心

5.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八大功效